劉仲敬
Born
China
Twitter
Genre
“一個人能夠讓別人思想控制的話,也就有一半該死了──特別是成年人。按說的話,一個人有資格算人,最重要的條件就是,他能夠為自己的事情做主而且負責,其中就包括對別人說「不」的能力。”
― 窪地與韭菜:阿姨論中國(人)的心理、現實與結局
― 窪地與韭菜:阿姨論中國(人)的心理、現實與結局
“那麼可持續的社會資本是從哪兒來呢?實際上歸根結底就是兩部分,第一部分是教會,第二部分是非教會的NGO。在這兩部分當中,你必須得比較一下它們的活力和耐力。這一點不是我根據理論上判斷的,而是根據世界各國,包括東亞和中國,實際上各種非政府的民間和社會組織的活力和耐壓性來看:如果是在繁榮昌盛、一個高度民主和法治的社會裡面的話,它們的活力和耐壓性不是很容易區別的;但是如果處在一個高壓或者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極其困難的環境下,差別馬上就顯示出來了,教會顯得非常強大而耐壓,而沒有宗教背景、純屬世俗的任何團體,尤其是知識份子團體,即使它們在繁榮的時候顯得非常強大,在困厄的時候卻總是不堪一擊,像泡沫一樣迅速的碎裂了。 我對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傳播歷史下過一番工夫,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:十九世紀進步知識份子曾經認為教會是過時的東西,資本主義是比較好的,世俗人文主義搞的新教育是比較好的,但是真的到共產主義來的時候,那些被認為是先進的、有錢的人、有知識的人、有學問的人、掌握有一切為世人所羨豔的東西的人,在布爾什維克面前就像雞蛋一樣脆弱,沒有幾年就化為烏有了;但是原本被很多有錢人和有知識的人瞧不起、認為是很土鼈、很愚昧的教會,卻是始終打不倒壓不垮。最後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間,最強大最有效的力量仍然是像波蘭天主教會這樣的力量。”
― 窪地與韭菜:阿姨論中國(人)的心理、現實與結局
― 窪地與韭菜:阿姨論中國(人)的心理、現實與結局
“突破天花板的是我剛才說的那種年輕人,是以一種高度浪費性的方式使用他們的力量的,他們打開了朝向無窮可能性的通道,然後隨便地闖了過去。就像第一批到美國西部的那些人,看到四面八方全是野牛,劈哩啪啦隨便開槍就打死一大堆,下車只割一塊嫩肉,其他部分任其腐爛。後來才產生出科學養牛、精確利用每一塊肉的辦法,但是這已經不是開拓期、最富創造性的那個階段了。”
―
―
Is this you? Let us know. If not, help out and invite 劉仲敬 to Goodreads.